close

文/Aries John

編輯/Rungazeu

(圖/取自網路   我們眼中的世界,好像已經被Facebook所建構,失去了他,我們會不會失去全世界?)

去年反媒體壟斷運動的時候,很流行張懸的那首《玫瑰色的你》,其中一段歌詞是這樣描述的:

「這一刻你是一個最快樂的人,你看見你想看見的,你將它發生,因你,我像戴上玫瑰色的眼鏡」

我們都害怕我們看見的不是真實,所以當時面對媒體壟斷有一種害怕,但實際上是,我們的生活早已經被臉書收編,從老人到小孩,大家都使用臉書做為我們的交流工具,過去的其他媒介都慢慢整合進來,Email還在苟延殘喘,即時通訊軟體也逐漸式微,而太新的社群網站台灣人還沒有力氣接觸,就像是當初還沒有人使用臉書的年代,大家也都乖乖的在無名小站上掙扎,作為對於臉書霸權的最大抵抗,只是在這之後大家也就逐漸消極,沒有心思更新自己的部落格、噗浪,慢慢的只想要用臉書發動態、傳照片,忘記那些曾經跟你良久的通訊軟體,成為臉書的奴隸。

當老人跟你反應說,「最近台灣社會是不是沒有甚麼抗爭啊?我都沒有收到動員的信件。」 你只能回頭笑笑跟他說在臉書上可盛行呢!同樣的故事,走在街頭,突然遇見一個熟人,「欸你果然也來了,臉書上有看到你按參加!」似乎你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窺探跟預料,因此我們的生活中,似乎看臉書成為一種休閒,大小事情都在臉書上,不上臉書的人好像會跟世界脫節,而常常關注臉書的人,就算不是很熟悉也會了解你最近在做甚麼,儘管你跟他並沒有聊過這件事,或者說,看塗鴉牆的過程我們可以感到快樂,追根究柢這種習慣的養成到底是好是壞?臉書廠商開始利用這個大家強迫關注臉書訊息的這個行為,逐一的將我們視野中的塗鴉牆赤化,成為一個商業領域的廣告牆,或是成為一種類似電視媒體那樣的傳播管道,利用你喜歡看、常點閱資料結構,分析你喜歡哪些訊息、不喜歡哪些訊息,隱藏你討厭的,凸顯你愛的,最後你就沉浸在那股你喜愛的訊息當中,更有甚者,不需要臉書的監督,就自己會把跟你調性相合的人保留,唱反調的人刪除,好創造一個看不見與自己抵抗聲音的世界。

當大家生活裡面除了看臉書之外,就只有偶爾打開電視隨手轉台看個新聞,沒有力氣閱讀報章雜誌,因為那字太多負擔很大,又沒有時間一一細看,臉書的圖像化分享就成為一種廣泛宣傳的管道,就如同當年垃圾信件那樣轉發、分享,甚至走得跟垃圾分享信件是一條路,不轉寄信就會被詛咒,現在則是同意就按讚、喜歡就分享,這些都讓資訊泛濫程度很高,而我們也誤以為這就是多元資訊的社會來臨,卻不知道社群網站最可怕之處在於他並非一對多的大眾媒體,而是個人媒體,也就是說,朋友的視野某部分來講就限制了你的世界,過去你按讚的粉絲團還能定期出現文章,現在除非那個粉絲團特別有跟臉書買廣告,或是你有將他加入興趣主題選單裡頭,你才看得見,就好像你的塗鴉牆被販賣了那樣,你的視野被臉書的商業行為給占據,你眼底的景觀成為了商人販賣自己理念、品牌、產品的廣告招牌,只是他的形式不像過去那樣死板,會讓你擁有屬於你這個目標對象的專屬廣告類型,你還天真的以為臉書真人性化,知道自己喜歡甚麼,殊不知這個經過個人資料收集後的分析計算,你已經成為臉書固定的廣告觀賞戶,用眼光凝視的時間讓臉書賺錢。

親朋好友到稍微熟識但不太熟的朋友,追蹤名人跟感興趣的對象,這個範圍大致上就是你所看見的世界,當其中大多數人都在講某一個觀點的時候,沒有觀點的你或許會照單全收,然後在另一個地方大放厥詞,這個模式聽來十分熟悉,有點像是一言堂的教育系統當中給你的知識灌輸,因為你也無法判斷其真偽,就假定為真,當成自己的思想到處傳送發表,完全沒有思考其真偽的動力,你跟其他人的世界重疊的越多,共同好友也會跟著多起來,偶爾在臉書上不小心點到的一位沒有共同好友的人,好像就是異世界來的怪物,你會發覺他塗鴉牆可能只有廣告、沒有經過證實的網路謠言、對工作的牢騷等,你甚至會懷疑說他是不是假帳號,但其實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只是在臉書的世界當中他並不是一個審慎的人。

媒體識讀教育當中教導我們要如何看待一件事情的多個面向,只是在這個資訊看似氾濫,人腦極度簡化的世界當中,或許資訊量大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人腦只會擷取其中簡易吸收的看,稍稍複雜一點就失去注目的眼光,不願意在看下去了,這也是學習大倒退的時代,不只文字闡述的能力下降、閱讀理解的能力也同樣下滑,大概只能容納140個字元的長度,就失去耐性,除了積極想要窺看世界脈動好讓自己的投資賺錢的投資人、必須了解真實世界脈動的觀察家之外,大家對真實世界發生甚麼其實沒有多大興趣,畢竟知道真實世界並不會幫助你獲得甚麼利益,反而只會帶來一絲痛苦的心悸,大多數人選擇了活在虛幻的粉色塗鴉牆裏面,按讚、歡喜、消費、炫耀、想想正面的事情。

「我們知道」這件事情說不定本身就是一種幻覺,因為不知道會讓我們焦慮,覺得自己很笨,所以我們要假裝自己知道,這也是過去教育當中那個空格當中必須填的答案,寫我不知道就只有零分,所以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你都有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分析一件事情,可以得出一個跟隔壁同樣看一件事情的人南轅北轍的結果,有人會說你重點放錯了、立場出問題、世界觀差太多了,種種的原因去解釋你們兩個人的差異性,說穿了人跟人之間所具有的差異本身就很大,只是建立在同樣觀看的角度時,你們之間的距離並不太遠,還能就一個例紫做討論、思辯,只是長期活在兩個世界的人相遇,就好像是文化衝擊那樣,你們彼此之間根本無法溝通,連文字語言都出了問題,儘管你們活在同一個國家、甚至只是住隔壁街,這或許就是臉書所造成的世界觀迥異。

專家的世界裡,我們都太輕易放棄自己的詮釋權,覺得他人可以判斷的更好,專家一定是對的,在專家腐壞之後,還以為他的立場肯定沒變,最後進入一個悲慘的結局,就如同我們片面相信國家的說法,認為國家把人民利益放在前面一定是真的,不會做出傷害人民的事情,做錯事都只是一些小意外,未來肯定會有所改善,資本主義一定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腳步,讓大家都過得更好,只是這一切都是騙局被揭穿的同時,人們又會用另一個謊言來圓前面的誤判,陷入無限迴圈當中自我感覺良好,就如同臉書所安慰你的一切,讓你看見生命美好的事物,你會轉貼有趣的小故事,儘管那從不真實存在過,你會發表你生活當中偶感抒情的生命體悟,就如同一名詩人那樣,也可以在獲得讚之後對自己更有自信,但僵化的臉書創造這些行為的同時,你的眼神只專注在通知的紅點上,忘記了真實世界到底長甚麼樣子,為自己活在臉書世界的形象感到喜悅與開心,失去了真實的自己到底要如何與自己對話的方法,也與真實的世界脫離太遠,以至於誤會自己的身分是甚麼,沒有了自我認同。

 

arrow
arrow

    rungaz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