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Aries John

編輯/Rungazeu

《金甲部隊》是一部描述美國海軍陸戰隊與越戰的戰爭片,導演為史丹利·庫柏力克,於1987年上映。

《集結號》是以第二次國共內戰和韓戰為題材的中國電影,導演為馮小剛,於2007年首映。

因緣際會之下看完這兩部片,《集結號》是敘述第二次國共內戰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跟國民黨軍之間的廝殺,同樣也是無止盡的殺戮,全連幾乎戰死後,一位連長的自我認同旅程,第二個場景則是轉移到韓戰,這位連長在抗美援朝的過程當中支援戰爭,接著又回來,為了自己犧牲的兄弟追尋英勇的烈士身分。

《金甲部隊》主要分成前後兩段,前半段側重在於軍隊的規訓,使人成為戰場上的殺人武器而成為再社會化當中的「正常」,對於人性在訓練過程當中逐漸轉向,逐漸被化約的過程有詳盡描述,後半段則是美軍陸戰隊在越戰當中的描述,兩軍的對立其實只是在理念上的不合,卻淪為前線上人與人之間無止盡的廝殺,無法避免的殺戮不斷重演,要人們反思戰爭當中的個體到底處於甚麼樣的狀態。

其實在時序上從《集結號》的第二次國共內戰(1948年全面爆發)、韓戰(1950年~),到《金甲部隊》當中的越戰(1955年~1975年),都是一系列美國資本主義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二戰後,彼此角力地盤的過程,在戰爭過程當中美國不斷的要民族自決東亞國家,以民主、自由作為口號,要讓這裡的人們過著美國式的民主生活,基本上國民黨是走這一條路的,三民主義的理念為基礎,終極目標為建立一個以西方民主社會為範例的、軍隊國家化、政治實現民主的共和國,而共產黨陣營如中國共產黨,理念則是要推翻階級,創造無產階級共產社會,跟美國式的民主階級社會想像有很大的落差,只是在這樣的意識形態當中,對於不同理念的實踐,美國自己想要擴張資本主義的實踐區域,而必須要擴張到東亞地區,藉由各種戰略來建設資本主義國家,好讓資本主義的市場危機可以在這過程當中得到舒緩,延緩大規模的經濟蕭條產生。

戰爭作為一種消滅資本設備的存在,同時也消耗大量資源與人力,可以促進後方的軍需相關產業不至於沒有市場,也讓人民從軍使失業率降低,順便利用打開他國市場與武力侵略,而資本設備的消滅與重建,可以在重建過程當中使得資本主義運轉順暢,在戰爭過後創造一段穩定的成長期,因為有毀滅才有再生,資本主義藉由這樣的毀滅得以延續。

美國帝國的民主擴散,使得這些環太平洋地區的民族開始內部分裂,特別在美軍抵抗共產勢力的過程當中,利用了「民族自決」的口號,使得一個民族內部對於自己擁戴的理念,成為一種彼此對抗,美國從中介入、扶植、挑撥離間引發戰爭,好讓東亞無法成為一個有力量的集合體,以免未來可以成為一股勢力跟美國對抗。

中國與台灣而後決裂,美國式的殖民在台灣顯現,我們成為一種美國民主式的國家,有著光鮮亮麗卻不實踐民意的代議政治,也擁有資本主義的骨髓下的自由開放市場,完全跟美國連動的資本主義想像,中國也在後期走上同樣的資本主義化路線,但顯得有自己的步伐。而韓戰嚴格說起來還沒結束,是當代冷戰的代表熱戰,在戰爭過程當中,在韓國濟州島爆發四三事件、台灣則是228事件,作為一種島內滅共的屠殺,同樣作為島嶼的兩個小島,遭受的是同樣的整肅,一個來美國影響下的內部矛盾、自相殘殺。

汪暉:亞洲概念的提出與「現代」問題或資本主義問題密切相關,而這一「現代」問題的核心是民族-國家與市場關係的發展,這一概念中的民族主義和超民族主義的張力是與資本主義市場對於國家和跨國關係的雙重依賴密切相關的。

至今仍然在這樣的結構底下,這些原本不具有資本主義生長特質的地方,慢慢被資本主義侵蝕成為一個表相自由開放的國度,實則壟罩在殖民陰影底下無法抽離,亞洲社會的豐富歷史關係、制度形式、風俗習慣、文化構成也被「現代性」給貶抑成一些「不文明」的內容,加速人們對於自己認同的消亡,在區域性整合經濟體的自由貿易框架底下,逐漸的成為資本主義成長底下所必須犧牲的國家,鞏固了資本大國的經濟利益,在這樣的結構底下,因為沒有足夠力量與之抗衡,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陷入一種矛盾的糾結狀態,只是顯而易見的是在這樣的狀態底下,人民受到的低薪、慘澹勞動條件、工作派遣流離、意識分裂的影響,似乎無法看清自己所處的是甚麼位置,要怎樣去看待自身在世界當中的角色。

當今人們對於民主、自由的想像似乎就停留在美國式的邏輯,照著那樣的制度,無法集結的工人意識,無法毀滅的階級傳統,不斷的在現今社會當中繼續,人們只能延續過去的路線,接下來只會過得更慘,但換個角度想,人們又認為至少沒有戰爭的殺戮與戒嚴,又可以享受有限度的言論自由,應該就很滿足了,幹嘛破壞自己也可能獲得的既得利益呢?不去思考其實也就可以過完這一生,無需對於世代的差異如此害怕,進入了去脈絡化的歷史自我認同。

 

arrow
arrow

    rungaz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